1、全国农垦最大的垦区是黑龙江垦区。黑龙江垦区即: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。是全国规模最大、机械化程度最高,汇聚了五湖四海人民最多的国有农场经济区域,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。黑龙江垦区集中分布在黑龙江东西两大平原和小兴安岭地区。
2、农业机械化:北大荒推行农业机械化,提高农业生产率。目前,垦区已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473万千瓦,实现了由初级农业机械化向较高水平农业机械化的过渡。 北大荒的产业布局:北大荒发展了一批龙头产业集团,如北大荒牛业、北大荒米业、北大荒薯业等,形成了“一局一品”的产业布局。
3、现阶段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适当鼓励土地合理流转、进行规模经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。这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,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。同时,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,集体统一经营和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,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
4、黑龙江垦区的开发建设始于民国三十六年(1947年)。2010年,垦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。垦区具备440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400亿斤的商品粮保障能力;土地资源富集,人均占有资源多,耕地集中连片,适宜大型机械化作业。
5、农业综合机械化率96%,农业科技贡献率67%,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82%。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366亿斤,粮食商品量339亿斤。 北大荒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农业企业集团,也是集产加销、贸工农一体化的企业集团,现已形成米、面、油、肉、乳、药、薯等10大支柱产业,年粮食加工转化能力2000万吨。
到1966年底,兵团总人口达到1454万,拥有农牧团场158个。“文化大革命”(1966-1976年)期间,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受到严重破坏。1981年12月,中央政府决定恢复兵团建制,名称由原有的“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”改为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”,兵团开始了二次创业。
白皮书全文约7800字,从建立与发展、职责与体制、开发与建设、维稳戍边与促进民族团结四个方面介绍了兵团的历史和发展状况。
新疆生产建设兵团,源于1950年代初期,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的两个军和第二十二兵团部分部队组建,旨在屯垦戌边。1960年代,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,进一步扩大了这一师团规模的兵团组织。
兵团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,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,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部队为巩固边防、加快新疆发展而开展大规模生产建设。1954年,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部队集体转业,组建生产建设兵团,旨在劳武结合、屯垦戍边。
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10月7日,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和第六军的大部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的全部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的大部组编而成。
已经56年了。1956年10月25日,新疆军区发布命令《公布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织机构及管辖部队番号》,全称为“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”,于11月1日正式开始办公。截至1956年12月底,兵团指战员全部办理复员转业手续,并从1957年7月起实行工资制,取消供给制,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转变。
1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,其工农业生产展现出巨大潜力与成就。兵团农业基础产业突出,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力。兵团的耕地面积达到10776千公顷,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9125千公顷,展现出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特点。
2、兵团工农兵是指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团员、干部以及下基层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的青年志愿者。这个群体在新疆的土地上,为了稳定边疆,奋斗在了生产和建设的战场上,是新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3、农业生产活动。新疆团场职工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的简称,为中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、实行“军、政、企合一”的特殊社会组织。狭义的团场职工指户口在兵团团场、同团场签定劳动合同、土地承包合同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六个月以上,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人口。
4、年,农四师的生产总值达到546010万元,同比增长15%。农业方面,粮食产量为488万吨,牲畜存栏量为910万头(只),工业生产包括197087万元的工业产值和37565万元的建筑业增长,三产业产值比例为31:43:29。
5、其级别相当高,属于省部级单位。在兵团内部,有着健全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架构,由高层领导机构统一指挥和管理。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、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。它不仅从事农业生产,还涉及工业、建筑、交通运输等领域,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6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,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特殊社会组织,成立于1954年,主要任务是屯垦戍边和经济建设。它实行党政军企高度统一的管理,有自治权限,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拥有多个师、团场和企事业单位,实行兵团、师、团三级垂直管理,同时拥有自己的军事机关和武装力量。